这些天,合肥人的社交平台、朋友圈,被巢湖边的小洱海刷屏了。
不少网友直呼:“不是洱海去不起,是巢湖更有性价比!”
还有网友说:“合肥版‘小洱海’,不要太浪漫!”
4月来到巢湖之畔,温润的湖风迎面而来。在巢湖市中庙街道王咀村的“小王子的落日茶铺”里,袅袅茶香与远处姥山岛的朦胧山影相映成趣,茶客们或倚栏观湖,或低声细语,时光在此处悄然放慢了脚步。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到将流量变留量的“合肥小洱海”,巢湖中庙街道沿湖茶社集群的崛起,不仅是一场消费场景的创新,更折射出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资源与现代需求的完美邂逅。
都市人湖边饮茶乐享“慢生活”
“车快点开,事快点干,但是无论你再怎么快,事情似乎永远干不完……我在城市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节奏。”在合肥经营一家企业的张先生坦言,每天工作排得满满的,得知这里有个“世外桃源”后,他经常有意识地将手头的事情放下,来到这里,寻个茶馆,一杯茶、一本书,亦或一个人静坐发呆、打盹儿。“一周在这里呆个半天或一天,特别放松、解压。”
品出了慢生活的惬意后,张先生甚至当起了沿湖茶社的推广大使,单位团建时将自己的员工也带了过来,沏一壶茶,谈笑之间茶杯空了又续,在短暂的时光里,大家得以沉静下来,忘却城市那头的烦恼。
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沿湖茶社上演。在这里,喝茶不仅仅是喝茶,更重要的在于心灵疗愈。如今,沿湖茶社正在构建“慢生活”的完整场景。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沿湖茶社已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喝腻了奶茶的年轻人,也在沿湖茶社“碰头”了。熙熙攘攘的人流带动湖边的烟火气袅袅升起。
闲置农房变身“休闲茶社”
沿湖茶社的爆红始于2023年前后的短视频浪潮。“85后”程叶萍是沿湖茶社早期的经营者之一,2023年,辞去工作的程叶萍在机缘巧合下和朋友来到王咀村,租下湖边的一间闲置民房准备开一间茶社。“当时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这里风景不错,打造一个湖边茶社的同时,也是治愈自己的一个过程。”
她用短视频记录了茶社从无到有的全过程,网友们隔着屏幕目睹一间破败不堪的农房在进度条中逐渐被改造成有院有亭、风格独特的湖畔小驻茶社,仿佛在云端参与了一场“乡村变形记”。这条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发出后,竟收获了80多万次的浏览量,引得网友争相前来打卡。
在“无心插柳”的流量奇迹下,差异化定位的茶空间便错落有致地在湖岸线上串联了起来。
现如今,王咀村环湖沿线处处可见由闲置农房改造的茶社。“95后”王俊就是沿湖茶社流量引爆后的入局者之一。此前,在合肥经营画廊的他回到家乡王咀村,最初只是在村里创办了一个写生工作室。后来随着茶社的影响增大,游客越来越多,嗅到商机的王俊租下了农户的一栋房屋以及部分集体土地,经过改造,茶社于2024年5月正式开门营业。“今年春天游客特别多,清明假期店里的客流达800多人次,与去年相比,客流翻了一番。”王俊表示,很多合肥及周边的游客开车过来,就是为了喝喝茶、看落日,放松一下。
据了解,中庙街道的村落里有一些老房子长期闲置,如今,依托沿湖茶社“投入小、见效快、收益高”的优势,当地对农村闲置资产实施“微改造”,从中庙街道荆塘河村至王家咀村的湖岸线现已形成特色茶空间40多家。在设计上,保留了老房子的原始结构和特色,不仅布设了充满文化氛围的茶室,还增加了小院、凉亭等露天茶吧,为游客打造了品香茗、听私语、观落日的诗意场景。
当绿水青山遇见“互联网+”
“日落太美了”“属于合肥人自己的浪漫打卡地”……沿湖茶社的爆火,本质上是“好风景”与“新传播”的化学反应——2023年以来,通过小红书、抖音、微视频等热门社交媒体平台,沿湖茶社迅速走红,吸引海量关注。网红打卡、短视频传播让茶文化触达年轻群体,多元化的业态让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焕发生机。
来到沿湖茶社,每个茶空间都是“天然摄影棚”,湖堤、落日、茶座,甚至连茶饮点心的摆盘都经过精心设计,随手一拍就是“氛围感大片”,来此打卡的游客无形中成为了一波又一波的主动“传播者”。
“这里景色很好。”来自亳州的游客高明瑜是第二次来这里打卡,她告诉记者,第一次来就觉得很好玩,前不久在网上又刷到了新的绝美视频,于是决定再来一趟。
“互联网+文旅”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景区的地域限制。记者了解到,目前沿湖茶社的游客中,绝大部分是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慕名而来。
四季皆景的生态底色,为茶社的发展壮大注入了天然的“吸引力”。数据显示,2024年沿湖茶社累计接待游客约45万人次,创造综合旅游收入6700余万元,带动当地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沿湖茶社,正在书写一场关于“诗与远方”的现实童话。当文旅融合的“化学反应”在湖山之间发生,带来的不仅是游客的纷至沓来,更是乡村振兴的多元可能——闲置农房变身网红空间,传统技艺找到现代表达,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