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巢湖
【安徽日报】为了“巢湖名片”更靓丽
时间:2025-01-06来源:点击:

依托良好的自然禀赋和生态优势,当前,巢湖市正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持续探索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全力打响“湖光山色巢湖游”品牌。

深挖文旅资源

——让山水风光发挥“颜值”效应

夕阳西下,站在风光旖旎的巢湖岸边远眺,微微翻卷的波涛闪耀着金光,秀美多姿的姥山岛挺拔在水中,悠闲的船只在水面上轻轻游弋,辽远的水天相接之处一片苍茫,风景美不胜收。

此时,位于巢湖市中庙街道的沿湖小茶舍纷纷亮起了灯,驱车前来的都市年轻人三五成群,钻进暖融融的茶舍,品茶、听歌、簪花、看表演、赏美景……放松疲惫身心,回归惬意生活。“茶舍很受年轻人欢迎,众多网友前来打卡,这里被称为合肥版的‘小洱海’。”巢湖市文旅局副局长李亚楠笑着介绍。

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湖光山色,是巢湖市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是该市发展文旅的“最强依托”。该市文旅部门负责人介绍,巢湖因湖而生、伴湖而兴,文字记载的历史有3000余年。拥有近百公里的巢湖岸线和环湖十二镇中的七镇,巢湖半岛湿地、柘皋河湿地、槐林湿地等环绕湖畔。千百年来,巢湖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民间传说、非遗文化、历史典故等灿若星辰。

如何更好地让山水风光发挥最大“颜值效应”?该市从顶层设计上发力,抢抓国家、省市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机遇,充分挖掘和利用优质文旅资源,不断增强巢湖文旅品牌辨识度和吸引力,努力打造合肥“安徽文旅总枢纽”的关键一环。

“巢湖正按照‘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的发展思路,努力构建‘一带、两核、四区’文旅空间布局。”巢湖市文旅局局长吴英鹏介绍,一带是环湖文化旅游带,两核是巢湖姥山岛景区、大银屏山旅游区,四区是城区温泉养生旅游集聚区、半岛大湖休闲旅游集聚区、巢北乡村田园旅游集聚区、巢南山水画廊旅游集聚区。

产业发展,项目为王。该市利用各地资源禀赋,积极谋划和培育文旅项目,并成立由市直相关部门参与的文旅产业“双招双引”工作专班,研究分析全市文旅产业发展方向,制定招商行动计划,协调推动文旅重大项目落地落实。实践中,巢湖市紧扣用地、资金、建设、运营、服务、人才、市场等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关键节点,以创新思维和举措打通制约项目发展的痛点和堵点,全力破解文旅融合发展中的难题。

“2021年我就在这边考察,一开始打算开一家写生工作室,后来看到这边茶舍越来越火,就决定开一家茶舍。”在沿湖茶舍的“小王子茶铺”,28岁的店主王俊说,2024年初,他租下了当地农户王国安的一栋房屋,以及一部分村集体土地,随后自己规划、自己设计,当年5月1日,这家颇具艺术气息的茶舍顺利开业。

“依托优美的湖岸线和绝佳的湖景,我们全力推动沿湖茶舍发展壮大。该项目投入小、见效快、收益高,吸引众多投资者竞相参与。“巢湖市中庙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据了解,当地通过出租或农户自营的形式,盘活村集体废弃抗旱站、集体用地等农村闲置资产,将民房“微改造”为茶舍、工作室,目前共有湖岸线小茶舍40多家,实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2024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约45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约6700余万元。

“好风景”和“好项目”的“相遇”,碰撞出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好前景”。近年来,在巢湖,一条条沿湖、沿山、沿路的美丽风景线纷纷“解锁”,沿湖茶舍、尖山湖粉黛、柘皋老街等一批文旅IP火热“上新”。

探索创新举措

——汇聚文旅融合发展“破圈力”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不但要做好顶层设计,谋划优质项目,更要创新思想理念,做好设计、运营、宣传等一系列保障,不断增强文旅融合“破圈力”。为此,巢湖市进行了全方位探索。

走进位于巢湖市烔炀镇凤凰村的“凤栖梧民宿”,清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开阔的庭院宁静雅致,整洁的客房掩映在绿树间,偌大的篮球场让来此度假的游客彻底”放飞自我“。

就在前不久,一则“乡村小学爆改民宿”的短视频受到众多网友点赞,也让这处别具一格的民宿迅速成为当地的“名宿”。

“凤栖梧民宿是由利用废弃校舍、供销社、卫生院等闲置场地打造而成。项目建设之初我们就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并全力做好各项保障,两年多来项目有序推进,进展十分顺利。”烔炀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孙佳表示。

该民宿项目总占地36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项目一期于2022年开始建设,目前一二期项目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三期建设还在进行中。有赖于有力的谋划设计、充足的要素保障,该民宿摘得了“皖美民宿·金牌民宿”“合肥市职工疗休养基地”“合肥市乡村文旅网红打卡点”等多项荣誉。

既要规划好,还要运营好。“2024年7月份,园区引进了高水平、专业化的运营团队,将园区资源和业态重新整合设计,园区知名度迅速提升。夏秋季的薰衣草、粉黛草花海更是迎来大批客流,人气十足。”站在风景优美的尖山湖逸趣园内,该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卢艳姣感慨地说。

在该园的一间沿湖咖啡屋内,园区运营负责人阚磊打开一张张设计效果图,侃侃而谈。“我们计划在园区打造多个功能板块,包括趣动牧场、花海休闲、水岸生活、综合服务等。游客在这里不但能停下来,还能慢下来,住下来,住宿既有传统的酒店、民宿,还有游艇、树屋、帐篷等特色住宿服务,让游客乐在其中。”阚磊说,重新“包装”后的园区预计于2025年5月开放。

“我们充分吸纳年轻人,成立青年志愿者团队,深入走访烔炀镇周边20多个行政村,策划丰收节等文旅活动,并为当地农产品销售引流。”自打负责运营“凤栖梧民宿”以来,海外留学归来的民宿负责人梁子薇,就带领团队小伙伴们忙得不亦乐乎。

运营好,还需宣传推广好,打出巢湖文旅知名度。该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积极加强与主流媒体、优秀自媒体合作,开展直播活动,宣传推介巢湖;举办《巢湖》特种邮票首发仪式,在环湖七镇设立邮政文旅打卡点;积极策划举办“醉美巢湖赏花季”、银屏牡丹观赏节、庙岗镇桃花节、姥山岛景区五一嘉年华等系列活动;积极承办2024环巢湖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合肥市第十三届运动会登山比赛、“外国人过中国节·中秋”暨“国际友人看·好合肥”、“皖美山水”骑行赛·合肥巢湖站、2024年合肥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大大增强了巢湖文旅品牌影响力。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不仅仅是运营好单个文旅项目,而是尽可能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多元主体,锻造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最大力量’。”巢湖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激活发展动能

——以“小杠杆”撬动发展“大能量”

在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推动下,巢湖正以文旅融合“小杠杆”之力,源源不断撬动乡村振兴“大能量”。

“巢湖好呀好风光,晴空万里鸟飞翔……”还未步入位于巢湖李家大院的李家莲民间文艺工作室,动人的巢湖民歌便穿过院墙,“飞”入来访者的耳朵。“咱们工作室成员现在有10余人,来自各行各业。”巢湖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家莲振奋地说,“现在巢湖名歌知名度很高,我们‘走出去’的表演机会也越来越多。唱了一辈子的巢湖民歌,我觉得非常欣慰!”

“巢湖民歌是我们发展文旅的一张金名片。反过来,文旅融合也推动巢湖民歌‘飞’得更远。”巢湖市文旅局副局长李亚楠表示,该市在文旅项目、文旅活动的谋划、实施、宣传、推介等各个环节,充分插入巢湖民歌和民歌元素,让文旅项目和非遗艺术“比翼齐飞”。近年来,巢湖民歌屡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鄂豫皖三省五市大别山民歌邀请赛金奖、长三角民歌邀请赛最佳传承奖等大奖,2024年12月巢湖民歌《农家住在花海里》入围第四届安徽省群星奖音乐门类决赛。以巢湖民歌为主题打造的南湖方村被誉为“民歌村”,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与非遗艺术焕新同时,各类“文旅+”新模式被接连打造,带来文旅业态的全面焕新。“我们以湖面为中心,打造了涵盖美食、采摘、观光、游乐、水上运动等各类业态形式,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偏好的各类群体需求。”指着尖山湖畔一个个正在火热施工的项目工地,阚磊表示。

巢湖市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该市不断拓展“文旅+”的外延和内涵,积极打造文旅+农业、文旅+商业、文旅+体育、文旅+教育等多业态模式,不断完善文旅产业链条,在“内外兼备”上做好深度融合的大文章,一大批文旅消费新场景、新标杆被接连打造。

“以前老家人都笑话我,怎么嫁来这么个又偏又穷的地方。可自从村里建起了这个大项目之后,路通了、景美了、人多了,家家户户就像住在花园里一样,老家人都羡慕我。”在尖山湖逸趣园务工的庙岗镇尖山村村民龚爱萍大姐谈到村里的变化,乐得合不拢嘴。

得益于大型文旅项目的开发,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巢湖市尖山村、凤凰村等多个村庄入选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带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文旅产业带来的“人潮”和“钱潮”,也“鼓”起了村民的口袋,提振起大家奔向好日子、迈向共富的“精气神”。“现在一个月4000多收入,还能照顾家庭,我很满意!”龚大姐高兴地说。

文旅产业不仅串起了“老”农人的“共富梦”,也串起了“新”农人的“创业梦”。“城市生活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容易让人感到焦虑。我现在不但有了自己的事业,还能每天早上听着鸟叫声起床,然后骑车沿湖看看风景,心情轻松又自在。在巢湖创业,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件既幸运又幸福的事。”曾外出工作多年,如今回到家乡创业的“小王子茶铺”店主王俊坦言,他在巢湖之畔的茶舍找到了“诗和远方”。

以文旅融合为纽带,不止是王俊,当前在巢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上演“百鸟归巢”的故事,燃烧火热的青春,实现 “人”与“村”的双向奔赴,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风景如画。展望未来,巢湖文旅的好风景还将持续“出圈”,“一路生花”。


Copyright©2010-2020 www.chxc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巢湖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皖ICP备07006050号-2

皖公网安备 34018102340269号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建议将电脑显示屏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投诉电话:0551-82310907 投诉E-mail:chsxcw@126.com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巢湖
媒体看巢湖
【安徽日报】为了“巢湖名片”更靓丽
时间:2025-01-06 10:04:31来源:点击:411

依托良好的自然禀赋和生态优势,当前,巢湖市正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持续探索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全力打响“湖光山色巢湖游”品牌。

深挖文旅资源

——让山水风光发挥“颜值”效应

夕阳西下,站在风光旖旎的巢湖岸边远眺,微微翻卷的波涛闪耀着金光,秀美多姿的姥山岛挺拔在水中,悠闲的船只在水面上轻轻游弋,辽远的水天相接之处一片苍茫,风景美不胜收。

此时,位于巢湖市中庙街道的沿湖小茶舍纷纷亮起了灯,驱车前来的都市年轻人三五成群,钻进暖融融的茶舍,品茶、听歌、簪花、看表演、赏美景……放松疲惫身心,回归惬意生活。“茶舍很受年轻人欢迎,众多网友前来打卡,这里被称为合肥版的‘小洱海’。”巢湖市文旅局副局长李亚楠笑着介绍。

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湖光山色,是巢湖市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是该市发展文旅的“最强依托”。该市文旅部门负责人介绍,巢湖因湖而生、伴湖而兴,文字记载的历史有3000余年。拥有近百公里的巢湖岸线和环湖十二镇中的七镇,巢湖半岛湿地、柘皋河湿地、槐林湿地等环绕湖畔。千百年来,巢湖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民间传说、非遗文化、历史典故等灿若星辰。

如何更好地让山水风光发挥最大“颜值效应”?该市从顶层设计上发力,抢抓国家、省市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机遇,充分挖掘和利用优质文旅资源,不断增强巢湖文旅品牌辨识度和吸引力,努力打造合肥“安徽文旅总枢纽”的关键一环。

“巢湖正按照‘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的发展思路,努力构建‘一带、两核、四区’文旅空间布局。”巢湖市文旅局局长吴英鹏介绍,一带是环湖文化旅游带,两核是巢湖姥山岛景区、大银屏山旅游区,四区是城区温泉养生旅游集聚区、半岛大湖休闲旅游集聚区、巢北乡村田园旅游集聚区、巢南山水画廊旅游集聚区。

产业发展,项目为王。该市利用各地资源禀赋,积极谋划和培育文旅项目,并成立由市直相关部门参与的文旅产业“双招双引”工作专班,研究分析全市文旅产业发展方向,制定招商行动计划,协调推动文旅重大项目落地落实。实践中,巢湖市紧扣用地、资金、建设、运营、服务、人才、市场等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关键节点,以创新思维和举措打通制约项目发展的痛点和堵点,全力破解文旅融合发展中的难题。

“2021年我就在这边考察,一开始打算开一家写生工作室,后来看到这边茶舍越来越火,就决定开一家茶舍。”在沿湖茶舍的“小王子茶铺”,28岁的店主王俊说,2024年初,他租下了当地农户王国安的一栋房屋,以及一部分村集体土地,随后自己规划、自己设计,当年5月1日,这家颇具艺术气息的茶舍顺利开业。

“依托优美的湖岸线和绝佳的湖景,我们全力推动沿湖茶舍发展壮大。该项目投入小、见效快、收益高,吸引众多投资者竞相参与。“巢湖市中庙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据了解,当地通过出租或农户自营的形式,盘活村集体废弃抗旱站、集体用地等农村闲置资产,将民房“微改造”为茶舍、工作室,目前共有湖岸线小茶舍40多家,实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2024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约45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约6700余万元。

“好风景”和“好项目”的“相遇”,碰撞出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好前景”。近年来,在巢湖,一条条沿湖、沿山、沿路的美丽风景线纷纷“解锁”,沿湖茶舍、尖山湖粉黛、柘皋老街等一批文旅IP火热“上新”。

探索创新举措

——汇聚文旅融合发展“破圈力”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不但要做好顶层设计,谋划优质项目,更要创新思想理念,做好设计、运营、宣传等一系列保障,不断增强文旅融合“破圈力”。为此,巢湖市进行了全方位探索。

走进位于巢湖市烔炀镇凤凰村的“凤栖梧民宿”,清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开阔的庭院宁静雅致,整洁的客房掩映在绿树间,偌大的篮球场让来此度假的游客彻底”放飞自我“。

就在前不久,一则“乡村小学爆改民宿”的短视频受到众多网友点赞,也让这处别具一格的民宿迅速成为当地的“名宿”。

“凤栖梧民宿是由利用废弃校舍、供销社、卫生院等闲置场地打造而成。项目建设之初我们就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并全力做好各项保障,两年多来项目有序推进,进展十分顺利。”烔炀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孙佳表示。

该民宿项目总占地36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项目一期于2022年开始建设,目前一二期项目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三期建设还在进行中。有赖于有力的谋划设计、充足的要素保障,该民宿摘得了“皖美民宿·金牌民宿”“合肥市职工疗休养基地”“合肥市乡村文旅网红打卡点”等多项荣誉。

既要规划好,还要运营好。“2024年7月份,园区引进了高水平、专业化的运营团队,将园区资源和业态重新整合设计,园区知名度迅速提升。夏秋季的薰衣草、粉黛草花海更是迎来大批客流,人气十足。”站在风景优美的尖山湖逸趣园内,该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卢艳姣感慨地说。

在该园的一间沿湖咖啡屋内,园区运营负责人阚磊打开一张张设计效果图,侃侃而谈。“我们计划在园区打造多个功能板块,包括趣动牧场、花海休闲、水岸生活、综合服务等。游客在这里不但能停下来,还能慢下来,住下来,住宿既有传统的酒店、民宿,还有游艇、树屋、帐篷等特色住宿服务,让游客乐在其中。”阚磊说,重新“包装”后的园区预计于2025年5月开放。

“我们充分吸纳年轻人,成立青年志愿者团队,深入走访烔炀镇周边20多个行政村,策划丰收节等文旅活动,并为当地农产品销售引流。”自打负责运营“凤栖梧民宿”以来,海外留学归来的民宿负责人梁子薇,就带领团队小伙伴们忙得不亦乐乎。

运营好,还需宣传推广好,打出巢湖文旅知名度。该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积极加强与主流媒体、优秀自媒体合作,开展直播活动,宣传推介巢湖;举办《巢湖》特种邮票首发仪式,在环湖七镇设立邮政文旅打卡点;积极策划举办“醉美巢湖赏花季”、银屏牡丹观赏节、庙岗镇桃花节、姥山岛景区五一嘉年华等系列活动;积极承办2024环巢湖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合肥市第十三届运动会登山比赛、“外国人过中国节·中秋”暨“国际友人看·好合肥”、“皖美山水”骑行赛·合肥巢湖站、2024年合肥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大大增强了巢湖文旅品牌影响力。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不仅仅是运营好单个文旅项目,而是尽可能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多元主体,锻造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最大力量’。”巢湖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激活发展动能

——以“小杠杆”撬动发展“大能量”

在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推动下,巢湖正以文旅融合“小杠杆”之力,源源不断撬动乡村振兴“大能量”。

“巢湖好呀好风光,晴空万里鸟飞翔……”还未步入位于巢湖李家大院的李家莲民间文艺工作室,动人的巢湖民歌便穿过院墙,“飞”入来访者的耳朵。“咱们工作室成员现在有10余人,来自各行各业。”巢湖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家莲振奋地说,“现在巢湖名歌知名度很高,我们‘走出去’的表演机会也越来越多。唱了一辈子的巢湖民歌,我觉得非常欣慰!”

“巢湖民歌是我们发展文旅的一张金名片。反过来,文旅融合也推动巢湖民歌‘飞’得更远。”巢湖市文旅局副局长李亚楠表示,该市在文旅项目、文旅活动的谋划、实施、宣传、推介等各个环节,充分插入巢湖民歌和民歌元素,让文旅项目和非遗艺术“比翼齐飞”。近年来,巢湖民歌屡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鄂豫皖三省五市大别山民歌邀请赛金奖、长三角民歌邀请赛最佳传承奖等大奖,2024年12月巢湖民歌《农家住在花海里》入围第四届安徽省群星奖音乐门类决赛。以巢湖民歌为主题打造的南湖方村被誉为“民歌村”,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与非遗艺术焕新同时,各类“文旅+”新模式被接连打造,带来文旅业态的全面焕新。“我们以湖面为中心,打造了涵盖美食、采摘、观光、游乐、水上运动等各类业态形式,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偏好的各类群体需求。”指着尖山湖畔一个个正在火热施工的项目工地,阚磊表示。

巢湖市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该市不断拓展“文旅+”的外延和内涵,积极打造文旅+农业、文旅+商业、文旅+体育、文旅+教育等多业态模式,不断完善文旅产业链条,在“内外兼备”上做好深度融合的大文章,一大批文旅消费新场景、新标杆被接连打造。

“以前老家人都笑话我,怎么嫁来这么个又偏又穷的地方。可自从村里建起了这个大项目之后,路通了、景美了、人多了,家家户户就像住在花园里一样,老家人都羡慕我。”在尖山湖逸趣园务工的庙岗镇尖山村村民龚爱萍大姐谈到村里的变化,乐得合不拢嘴。

得益于大型文旅项目的开发,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巢湖市尖山村、凤凰村等多个村庄入选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带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文旅产业带来的“人潮”和“钱潮”,也“鼓”起了村民的口袋,提振起大家奔向好日子、迈向共富的“精气神”。“现在一个月4000多收入,还能照顾家庭,我很满意!”龚大姐高兴地说。

文旅产业不仅串起了“老”农人的“共富梦”,也串起了“新”农人的“创业梦”。“城市生活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容易让人感到焦虑。我现在不但有了自己的事业,还能每天早上听着鸟叫声起床,然后骑车沿湖看看风景,心情轻松又自在。在巢湖创业,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件既幸运又幸福的事。”曾外出工作多年,如今回到家乡创业的“小王子茶铺”店主王俊坦言,他在巢湖之畔的茶舍找到了“诗和远方”。

以文旅融合为纽带,不止是王俊,当前在巢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上演“百鸟归巢”的故事,燃烧火热的青春,实现 “人”与“村”的双向奔赴,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风景如画。展望未来,巢湖文旅的好风景还将持续“出圈”,“一路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