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籍“汽车四杰”
丁进军
近些年,安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拥有多家知名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汽车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安徽确立“首位产业”后,形成“合肥-芜湖”双核联动、其他各市多点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江山代有才人出,汽车行业的安徽籍企业家层出不穷,先有耿昭杰、左延安、徐平,再有仰融、尹同跃、王传福,后有李斌、方运舟、项兴初等。
人文历史长河中,与数字“四”有关的排位列座联盟分序的文化符号有很多,比如四大名著、四大名楼、京剧四大名旦。在巢湖流域,恰有鼎鼎大名的四大“汽车人”和他们的故事。
1
“汽车之父”耿昭杰
1935年,耿昭杰出生于巢湖市夏阁镇冲里耿村。
1954年耿昭杰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进入“一汽”。1971年至1981年任第一汽车制造厂秘书处副处长、铸造厂党委副书记,1981年至1985年任第一汽车制造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兼汽车研究所所长,1985年至1999年任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1985年,耿昭杰成为一汽历史上第六任厂长。1992年,一汽改为公司制,耿昭杰担任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耿昭杰前后在一汽的帅位上干了14年,是中国汽车工业继往开来的标杆人物。
耿昭杰在任期间,解决了老解放牌车30年不能换型的难题,使一汽从单一的中卡生产厂发展成为中、轻、轿全面发展的特大型企业。说简单点,他的最大贡献就是“解放换型”和“上轻轿”两大功绩。
1956年7月15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诞生,举国欢庆。都说一汽是共和国汽车工业的“长子”,大解放卡车代表了新中国的工业成就,但三十多年,这一单一车型从辉煌一时到“一树难撑屋脊”。
1981年至1987年,耿昭杰领导一汽第二次创业,成功实现世界汽车工业史上少有的单轨制垂直转产(即老产品停产后,几乎马上就投产新产品新型解放CA141载重汽车)。1986年2月14日,耿昭杰担任厂长不久,一汽在厂区1号门露天广场召开换型改造动员大会。这是一条死里求生、破釜沉舟的“悲壮”险路。惊涛巨浪,勇者进弱者退。随着搭载6102汽油发动机的CA141中型5吨载重卡车亮相,中国卡车制造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一汽第二次创业换型改造结束,耿昭杰又带领一汽第三次创业——上轻轿(轻型车和轿车)。一汽由单一的卡车生产企业转型现代化汽车制造企业。这是耿昭杰手上完成的第二件大事。
耿昭杰十分看重汽车界的一句箴言:“干卡车是小学水平,干轿车的才是大学水平。”轿车集中全部的汽车技术,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水平。
彼时因为红旗轿车已停产,一汽再要大批量上轻轿,需要得到批准。作为中国最早的汽车生产基地,最终,一汽得到上级指示,重新规划轿车生产。时任一汽厂长的耿昭杰明白,中国的汽车工业不能闭门造车,要掌握中高级轿车的自主知识产权,必须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高档车技术,通过组装生产,将其消化吸收,进而复兴民族品牌。
耿昭杰带领的一汽人开始着手与一些国外汽车厂商接触考察。与此同时,远在德国的大众集团接到消息,得知一汽正在全球范围寻求合作,生产高档轿车。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大众签订合作技术协议,引进生产奥迪100。1989年4月21日,奥迪100轿车总装线在一汽建成投产,1989年8月1日,第一辆奥迪100轿车下线。
奥迪100初步成功,耿昭杰带领的“一汽”人马不停蹄地开始研究红旗。1996年,一汽在奥迪100基础上进行改进,将发动机换成国产CA488型汽油机,生产出红旗CA7220型轿车,俗称“小红旗”。红旗走向大众市场后,1996年红旗一年生产出9260辆,红旗初步成功。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央视财经频道“改革开放40年·致敬中国汽车人物”颁奖典礼上,耿昭杰动情地说道:“作为汽车老兵,我深深地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光荣鼓舞。要说什么事情能牵动我的心,当然应该属于中国自己品牌轿车的进步与发展。我的希望还是要把红旗轿车这个品牌继续搞上去,还得要继续干好。”
2
“汽车之王”徐平
徐平1957年1月出生于巢湖。他的父辈来巢湖支援厂矿建设,出生在此,求学在此,在巢湖之滨度过青少年时期。198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发电及电力系统专业,1982年2月参加工作,任第二汽车制造厂(1992年9月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热电厂技术科科员。历任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他是一位在一汽、二汽、长安(中国兵装)三大央企汽车集团都深耕过的汽车人。
早在2005年,中组部任命徐平为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时,就对其做出这样的评价:“有经营管理能力,工作思路开阔、重点突出,组织协调能力强,推动工作力度大。”在日后工作里,徐平充分证明了卓越的领导管理才能。尤其是在2010年接任东风汽车董事长后,东风事业全面开花。
1975年6月,二汽第一款基本车型两吨半越野车EQ240定型投产,其中“EQ”代表“二汽”。同年,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汽车正式命名为东风牌。
1979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东风EQ240越野车承担最艰苦的战斗突击和物资抢运任务,尽管伤痕累累,但没有一辆车因为质量问题出现事故,东风军车一战成名。建厂50年来,东风公司已累计向国防建设贡献军车40多万辆。
20世纪90年代中期,换装了新型大功率柴油机、具有更高性能的东风EQ2102开启了东风第二代军车服务国防的历史,并作为主力运输车型一直延续至今。
2015年5月,徐平离开工作33年的东风远赴长春。在徐平带领下,仅仅两年时间,一汽就甩脱被动局面,气象一新,让这个老国企呈现出锐意进取的朝气。
2017年,徐平再度接受重任,掌舵中国兵器装备(长安)集团。徐平到任后,兵装集团着力做大、做强、做优军品产业以及汽车产业,在输变电、装备制造、光电信息、金融服务四大产业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3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
尹同跃1962年11月出生于巢湖市栏杆集镇柳集的一个村庄。1980年考入安徽工学院(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专业。1984年,进入一汽红旗轿车厂做工艺员。1989年10月至1991年10月,尹同跃赴德国、美国学习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汽车生产制造等技术,并参与一汽-大众合资公司前期准备工作。回国后出任一汽-大众总装车间主任兼物流科科长,后被授予一汽“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1996年11月安徽省、芜湖市通过考核选拔双向选择特殊人才引进,进入奇瑞汽车工作。2004年2月至今,任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
耿昭杰培养国内汽车人才的思路谋划意想不到的是竟然“墙内开花墙外香”,成就了家乡安徽这段汽车神话。奇,有“特别地”的意思;瑞,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特别地吉祥如意。这是奇瑞汽车名字的美好祝愿。
时间回溯到三十年前江城。“一片荒凉的土地,两三处农房和银行里30万元资金”,这就是摆在尹同跃面前的现实状况。作为奇瑞汽车的核心创始人之一,尹同跃打定主意要造中国人自己的车,他从长春背着行李来到芜湖开始创业,那年他34岁。
汽车之父耿厂长曾严肃指出:想干汽车,如果你敢从发动机开始干,你就成功了一半。尹同跃的奇瑞,第一个项目就是干发动机。1999年5月18日,奇瑞正式宣布企业历史上第一台发动机点火成功,这同时也意味着奇瑞造车之路开始走上正轨。
1999年12月18日,第一辆奇瑞轿车下线。本来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喜事,因为没有轿车生产目录,只能在安徽省内小批量投放。2000年底,在有关政府部门协调下,奇瑞与上汽集团签署协议,通过国有资产划拨,奇瑞分给上汽集团20%股权,才顺利取得“准生证”成功投放市场。
一直到200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同意企业名称由“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更改为“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由“LSJ”更改为“LVV”。奇瑞汽车继承上汽奇瑞轿车生产目录后,正式获得轿车生产资格。
从2000年借道上汽成功登上生产目录,短短4年时间奇瑞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汽车民族自主品牌的领航者。2007年8月22日,成立仅十年的奇瑞迎来第100万辆汽车下线。
自2001年扬帆出海以来,奇瑞凭借深耕海外市场、服务全球用户的创新实践,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获全球1400万用户,其中国外用户390万,连续21年位居中国乘用车出口量第一。
4
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
1966年2月出生于巢湖地区无为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王传福,家中有5个姐姐、1个哥哥和1个妹妹,加上父母共十口人。
通过自身努力学习,1983年王传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大学毕业后,1987年王传福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1990年硕士毕业后,留在该院301室工作。2年后,年仅26岁的王传福被破格提拔为301室副主任。在研究总院工作的几年里,王传福开始对电池研究兴趣浓厚。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
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实际经验后,便有了自己开创电池公司的想法。1995年,王传福找到正在从事房地产行业的表哥吕向阳和朋友夏佐全,说服他们投资了300万创立比亚迪(BYD)公司。BYD是拼音缩写,全称:Build Your Dreams(成就你的梦想)!
通过坚持自主研发产品,在工艺、原料、质量、成本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早期比亚迪的电池产品较国外产品成本低了40%。1997年,比亚迪成长为年销售近1亿元的中型企业。2003年,比亚迪超越日本三洋成为世界电池之王。
造电池是第一步,王传福心里早就布局了一盘大棋。2003年,王传福收购秦川汽车,正式进军汽车行业,比亚迪的首款车型F3于2005年上市。一年后的2006年,世界上第一台搭载动力电池的纯电轿车F3e问世。整个世界都还是燃油车的天下,王传福在2003年便已经开始自主研发布局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智能化转型为比亚迪提供了新的抢占机遇机会。公司发展至今,凭借着多年的技术沉淀以及对于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坚持,如今的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2024年7月国内乘用车车型销量排行榜,比亚迪秦PLUS以41314辆的傲人成绩稳居榜首,比亚迪品牌的海鸥、秦L、宋PLUS、元PLUS等多款车型均进入销量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