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app导航 > 聚焦
聚焦
映像·非遗丨安徽广德:老手艺“扫”出新天地
时间:2024-04-21来源:点击:

人民网广德4月21日电(记者汪瑞华、张俊)双脚蹬地,身体后仰,一手握紧扫帚把,一手拉着麻绳线,每缠一道,曾伟都会用尽全力拽上三五下,循环反复,直到整个扫帚捆绑结实,编织工序才算完成。

整个流程看下来,动作娴熟,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原本并不起眼的芒草,变成了一把精致的扫帚。

今年45岁的曾伟,家中世代以传承扫帚编制技艺为生,到他手中已经是第四代,经过他巧手编出的扫帚,不仅有了继承,还有了创新。

子承父业,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后,曾伟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利用自家祖传的扫帚扎制技艺创办了安徽省曾氏保洁品有限公司,并在传统竹枝、茅草、棕丝扫帚的基础上,开发出高粱草、芦苇草、芒草等扫帚新品种。

别看扫帚不大,在当地却有着百余年的扎制历史,并于2020年被纳入广德市级非遗。坐落在广德祠山街道的曾氏保洁品有限公司,是当地最大的扫帚生产加工企业,产品包含八大系列近百个品种,每年消耗各类原材料多达200吨。

如何将独特的非遗资源转化为群众增收的新门路?

这些年,曾伟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探索出一条“非遗产业+乡村振兴”的道路,让不少乡亲们捧起了非遗饭碗,实现家门口就业、指尖上增收。

“熟练工一天能扎制40把扫帚,按每把4块钱算,一天下来就是160元工资。”曾伟告诉记者,年头年尾囤足原材料,一年四季都有活干。

作为带头人,如何实现广德扫帚产业的破题起势,曾伟没少下功夫。通过摸索创新、市场开拓,如今,广德扫帚因其环保、耐用、美观而深受市场欢迎,甚至远销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时代发展,扫帚除了作为保洁工具之外,还被赋予了“扫陈迎新”等吉祥的寓意。在曾伟这里,一把小小的扫帚,扫净了千家万户,也扫出了幸福生活,为乡村振兴、村民增收“扎”实了基础。


Copyright©2010-2020 www.chxc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巢湖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皖ICP备07006050号-2

皖公网安备 34018102340269号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建议将电脑显示屏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投诉电话:0551-82310907 投诉E-mail:chsxcw@126.com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当前位置:首页> > app导航 > 聚焦
聚焦
映像·非遗丨安徽广德:老手艺“扫”出新天地
时间:2024-04-21 22:01:01来源:点击:23

人民网广德4月21日电(记者汪瑞华、张俊)双脚蹬地,身体后仰,一手握紧扫帚把,一手拉着麻绳线,每缠一道,曾伟都会用尽全力拽上三五下,循环反复,直到整个扫帚捆绑结实,编织工序才算完成。

整个流程看下来,动作娴熟,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原本并不起眼的芒草,变成了一把精致的扫帚。

今年45岁的曾伟,家中世代以传承扫帚编制技艺为生,到他手中已经是第四代,经过他巧手编出的扫帚,不仅有了继承,还有了创新。

子承父业,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后,曾伟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利用自家祖传的扫帚扎制技艺创办了安徽省曾氏保洁品有限公司,并在传统竹枝、茅草、棕丝扫帚的基础上,开发出高粱草、芦苇草、芒草等扫帚新品种。

别看扫帚不大,在当地却有着百余年的扎制历史,并于2020年被纳入广德市级非遗。坐落在广德祠山街道的曾氏保洁品有限公司,是当地最大的扫帚生产加工企业,产品包含八大系列近百个品种,每年消耗各类原材料多达200吨。

如何将独特的非遗资源转化为群众增收的新门路?

这些年,曾伟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探索出一条“非遗产业+乡村振兴”的道路,让不少乡亲们捧起了非遗饭碗,实现家门口就业、指尖上增收。

“熟练工一天能扎制40把扫帚,按每把4块钱算,一天下来就是160元工资。”曾伟告诉记者,年头年尾囤足原材料,一年四季都有活干。

作为带头人,如何实现广德扫帚产业的破题起势,曾伟没少下功夫。通过摸索创新、市场开拓,如今,广德扫帚因其环保、耐用、美观而深受市场欢迎,甚至远销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时代发展,扫帚除了作为保洁工具之外,还被赋予了“扫陈迎新”等吉祥的寓意。在曾伟这里,一把小小的扫帚,扫净了千家万户,也扫出了幸福生活,为乡村振兴、村民增收“扎”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