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巢湖
【合肥晚报】“巢湖好”,民歌一唱60年
时间:2023-08-23来源:点击:

巢湖民歌历史悠久,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巢湖民歌得以迅速发展,其中以1963年创作的新民歌《巢湖好》为代表。那么,你知道这首流传了一个甲子的巢湖新民歌是怎样诞生的吗?

有着悠久辉煌历史

巢湖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和元朝,可以说是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而发展的,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演变过程,一直传唱至今。

据史料记载,巢湖民歌的歌词语言朴素生动,口语化、生活化,衬词较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望风采柳”是巢湖民歌最显著的创作形式,更是造就巢湖民歌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和“十唱九不同”的根本原因。所谓"望风采柳",即在劳动生产生活中见什么就唱什么。在各种场合都用编歌、唱歌来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表达劳动生活及丰收的喜悦,缓解劳动者的疲劳,相互鼓励……


唱进北京怀仁堂的巢湖民歌《姑嫂对花》

新中国成立后,巢湖民歌则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对花》被农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唱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更让人高兴的是,1958年9月,文化部和全国音协在当时合肥市所属巢县司集人民公社召开全国“社会主义歌咏运动”现场会。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相关领导及全国21个省市代表参加了会议。当时在这样一个小地方举办一个全国性大会,是不多见的。会议期间召开了座谈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演奏了小提琴,著名歌唱家王昆演唱了歌曲,并向农民女歌手胡吉英学唱了当地民歌《数板山歌》。会后,国内外文化界人士以及苏联、日本、意大利、波兰等1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中国驻外30余位使馆人员,也到司集乡参观访问。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这次会议的连锁效应,中央文化部、中国文联和团中央于1963年3月组建了一支18人的农村文化工作队来巢县,主要是帮助地方推动农村文化工作,为地方培训文艺骨干,并辅导基层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宣传。同年12月,第二批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再次来到巢湖,领队是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陆进,著名音乐家李焕之、导演韩冰(女)、周星华等也随队来到巢湖。而正是陆进、李焕之的这次到来,才有了后来民歌《巢湖好》的诞生。

艺术特色使其经久不衰

据史料记者,陆进、李焕之一行来到巢县后,并没有选择在县城安营,却在巢湖岸边的南湖方村一间低矮的茅草屋扎寨。在这里,他们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聊天拉家常,聆听他们唱民歌,唱小戏,利用农闲之余给社员们教唱歌曲,排练文艺节目,给文艺骨干讲授音乐和戏剧知识。

在这期间,李焕之常常伫立在湖岸边,遥望水天相接的茫茫湖面,点点帆影在蓝天白云间时隐时现,翩翩湖鸥在风波浪尖上下翻飞,和煦的湖风伴着社员们悠扬的歌谣拂面而来,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人文风情深深吸引了他,撩动了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当一个个淳朴、清亮的音符袅袅而至时,他怦然心动,最终和陆进联袂合作,一个作词一个作曲,创作完成了一首足以让巢湖人自豪满满的乡音——《巢湖好》。


李焕之在田头教唱《巢湖好》

“巢湖啊好哎依耶好呀好风光,好呀好风光,晴空耶万里来鸟飞翔,啊依耶嗨鸟飞翔。渔民撒下千重网来,万担鱼虾呀堆满舱,万担鱼虾呀堆满舱,啊哎依耶啊依耶……”今天,当我们再次吟唱这首民歌时,依然能感受到歌曲所带给我们的雅俗共赏的乡土气和高品位。这样一首民歌,为什么会这样经久不衰呢?

据史料记载,由于诸多原因,上世纪50年代时,巢湖民歌在传承和创新上发展不大,有时忽略了对传统民歌经典作品保护和完善,甚至违背了艺术规律。李焕之是抗战时期从延安鲁艺大课堂里走出来的作曲家,他对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浓厚的情感和精到的领悟。创作具有新时代精神而又保持浓郁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的作品,是他一直探索的目标。因此他决定把《巢湖好》这首民歌做好。

李焕之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据一些学者指出,《巢湖好》有不少特点。首先,它开风气之先,在歌词创作中用朴实明快、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描绘了巢湖水乡迷人的美丽风光,赞美了巢湖人民生活劳动的火热情怀——看吧!“水接云天白茫茫,风帆飞越重重浪”“晴空万里鸟飞翔”“两岸青山雾中藏”,听吧!“万顷波涛伴歌唱”“劳动歌声震天响”“声声歌唱共产党”,等等。同时,在《巢湖好》的创作中,李焕之毫不犹豫地采用了巢湖田秧山歌徵羽交错的音乐调式。而巢湖大田里走出来的田秧山歌是巢湖民歌中最精华的代表,而李焕之恰到好处地吸收了它的传统音乐元素,充分发扬了巢湖民歌悠扬、舒缓、明快的特色。此外,《巢湖好》还大胆向地方戏曲学习,吸收了传统庐剧《秦雪梅观画》中女声“邀台”的齐唱形式,起到了画龙点睛、烘托气氛的艺术效果。丰富多彩的衬词是歌曲,特别是民歌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巢湖好》中衬词的应用并不多,但却恰到好处,突出表现在“啊”“哎”“咦”“吔”“嗨”等几个重点衬词的使用。正是这几个具有鲜明巢湖方言特色的形声词,为歌曲注入了情感活力的兴奋剂,以至它在巢湖城乡男女老少中传唱时,最先就是由“啊咦吔嗨”的“魅力”而引发的。

满城尽唱《巢湖好》

《巢湖好》创作出来后,李焕之便亲自将其抄录成大字报,在村头为农民教唱,并被迅速传播和推广。省级著名艺术家潘璟莉为它进行示范演唱,县广播电台把它作为开始曲播放,并组织在电台教唱,中小学把它列为音乐课堂的教材……可以说是满城尽唱《巢湖好》。当然,时至今日,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即便是远走他乡多年的游子,也总爱把这首歌作为寄托乡愁的寻根符号揣在心底。

应该说,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两次深度下沉巢湖,是对巢湖基层文化最给力的帮扶和支持,它给巢湖文化的积极影响至今仍不可低估,特别是《巢湖好》民歌的创作成功,是留给巢湖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传统民歌创新的样板之作,它在巢湖民歌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据史料记载,《巢湖好》创作的成功,一举扭转了较长时期内巢湖民歌创新道路上标杆模糊、徘徊彷徨的尴尬局面,可以说为巢湖民歌的守正创新起到了“提灯引路”的作用。

正是在《巢湖好》的示范引领下,才使得巢湖民歌迎来了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传承和创新双驾并驱,同步发展的华丽转身。而近些年来,巢湖市有关部门共搜集整理了1000多首原生型民歌,有500多首被编入各种歌曲集。而在2006年,巢湖民歌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根杰 筱铖)


Copyright©2010-2020 www.chxc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巢湖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皖ICP备07006050号-2

皖公网安备 34018102340269号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建议将电脑显示屏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投诉电话:0551-82310907 投诉E-mail:chsxcw@126.com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巢湖
媒体看巢湖
【合肥晚报】“巢湖好”,民歌一唱60年
时间:2023-08-23 16:04:35来源:点击:116

巢湖民歌历史悠久,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巢湖民歌得以迅速发展,其中以1963年创作的新民歌《巢湖好》为代表。那么,你知道这首流传了一个甲子的巢湖新民歌是怎样诞生的吗?

有着悠久辉煌历史

巢湖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和元朝,可以说是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而发展的,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演变过程,一直传唱至今。

据史料记载,巢湖民歌的歌词语言朴素生动,口语化、生活化,衬词较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望风采柳”是巢湖民歌最显著的创作形式,更是造就巢湖民歌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和“十唱九不同”的根本原因。所谓"望风采柳",即在劳动生产生活中见什么就唱什么。在各种场合都用编歌、唱歌来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表达劳动生活及丰收的喜悦,缓解劳动者的疲劳,相互鼓励……


唱进北京怀仁堂的巢湖民歌《姑嫂对花》

新中国成立后,巢湖民歌则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对花》被农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唱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更让人高兴的是,1958年9月,文化部和全国音协在当时合肥市所属巢县司集人民公社召开全国“社会主义歌咏运动”现场会。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相关领导及全国21个省市代表参加了会议。当时在这样一个小地方举办一个全国性大会,是不多见的。会议期间召开了座谈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演奏了小提琴,著名歌唱家王昆演唱了歌曲,并向农民女歌手胡吉英学唱了当地民歌《数板山歌》。会后,国内外文化界人士以及苏联、日本、意大利、波兰等1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中国驻外30余位使馆人员,也到司集乡参观访问。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这次会议的连锁效应,中央文化部、中国文联和团中央于1963年3月组建了一支18人的农村文化工作队来巢县,主要是帮助地方推动农村文化工作,为地方培训文艺骨干,并辅导基层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宣传。同年12月,第二批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再次来到巢湖,领队是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陆进,著名音乐家李焕之、导演韩冰(女)、周星华等也随队来到巢湖。而正是陆进、李焕之的这次到来,才有了后来民歌《巢湖好》的诞生。

艺术特色使其经久不衰

据史料记者,陆进、李焕之一行来到巢县后,并没有选择在县城安营,却在巢湖岸边的南湖方村一间低矮的茅草屋扎寨。在这里,他们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聊天拉家常,聆听他们唱民歌,唱小戏,利用农闲之余给社员们教唱歌曲,排练文艺节目,给文艺骨干讲授音乐和戏剧知识。

在这期间,李焕之常常伫立在湖岸边,遥望水天相接的茫茫湖面,点点帆影在蓝天白云间时隐时现,翩翩湖鸥在风波浪尖上下翻飞,和煦的湖风伴着社员们悠扬的歌谣拂面而来,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人文风情深深吸引了他,撩动了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当一个个淳朴、清亮的音符袅袅而至时,他怦然心动,最终和陆进联袂合作,一个作词一个作曲,创作完成了一首足以让巢湖人自豪满满的乡音——《巢湖好》。


李焕之在田头教唱《巢湖好》

“巢湖啊好哎依耶好呀好风光,好呀好风光,晴空耶万里来鸟飞翔,啊依耶嗨鸟飞翔。渔民撒下千重网来,万担鱼虾呀堆满舱,万担鱼虾呀堆满舱,啊哎依耶啊依耶……”今天,当我们再次吟唱这首民歌时,依然能感受到歌曲所带给我们的雅俗共赏的乡土气和高品位。这样一首民歌,为什么会这样经久不衰呢?

据史料记载,由于诸多原因,上世纪50年代时,巢湖民歌在传承和创新上发展不大,有时忽略了对传统民歌经典作品保护和完善,甚至违背了艺术规律。李焕之是抗战时期从延安鲁艺大课堂里走出来的作曲家,他对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浓厚的情感和精到的领悟。创作具有新时代精神而又保持浓郁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的作品,是他一直探索的目标。因此他决定把《巢湖好》这首民歌做好。

李焕之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据一些学者指出,《巢湖好》有不少特点。首先,它开风气之先,在歌词创作中用朴实明快、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描绘了巢湖水乡迷人的美丽风光,赞美了巢湖人民生活劳动的火热情怀——看吧!“水接云天白茫茫,风帆飞越重重浪”“晴空万里鸟飞翔”“两岸青山雾中藏”,听吧!“万顷波涛伴歌唱”“劳动歌声震天响”“声声歌唱共产党”,等等。同时,在《巢湖好》的创作中,李焕之毫不犹豫地采用了巢湖田秧山歌徵羽交错的音乐调式。而巢湖大田里走出来的田秧山歌是巢湖民歌中最精华的代表,而李焕之恰到好处地吸收了它的传统音乐元素,充分发扬了巢湖民歌悠扬、舒缓、明快的特色。此外,《巢湖好》还大胆向地方戏曲学习,吸收了传统庐剧《秦雪梅观画》中女声“邀台”的齐唱形式,起到了画龙点睛、烘托气氛的艺术效果。丰富多彩的衬词是歌曲,特别是民歌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巢湖好》中衬词的应用并不多,但却恰到好处,突出表现在“啊”“哎”“咦”“吔”“嗨”等几个重点衬词的使用。正是这几个具有鲜明巢湖方言特色的形声词,为歌曲注入了情感活力的兴奋剂,以至它在巢湖城乡男女老少中传唱时,最先就是由“啊咦吔嗨”的“魅力”而引发的。

满城尽唱《巢湖好》

《巢湖好》创作出来后,李焕之便亲自将其抄录成大字报,在村头为农民教唱,并被迅速传播和推广。省级著名艺术家潘璟莉为它进行示范演唱,县广播电台把它作为开始曲播放,并组织在电台教唱,中小学把它列为音乐课堂的教材……可以说是满城尽唱《巢湖好》。当然,时至今日,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即便是远走他乡多年的游子,也总爱把这首歌作为寄托乡愁的寻根符号揣在心底。

应该说,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两次深度下沉巢湖,是对巢湖基层文化最给力的帮扶和支持,它给巢湖文化的积极影响至今仍不可低估,特别是《巢湖好》民歌的创作成功,是留给巢湖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传统民歌创新的样板之作,它在巢湖民歌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据史料记载,《巢湖好》创作的成功,一举扭转了较长时期内巢湖民歌创新道路上标杆模糊、徘徊彷徨的尴尬局面,可以说为巢湖民歌的守正创新起到了“提灯引路”的作用。

正是在《巢湖好》的示范引领下,才使得巢湖民歌迎来了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传承和创新双驾并驱,同步发展的华丽转身。而近些年来,巢湖市有关部门共搜集整理了1000多首原生型民歌,有500多首被编入各种歌曲集。而在2006年,巢湖民歌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根杰 筱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