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要闻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2022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
时间:2023-02-14来源:点击: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推进“工业立市”发展战略,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 “六保”任务,全市经济承压稳增,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总体情况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48.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0%,增速较全国高1个百分点,较全省、合肥市高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3.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09.0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86.2亿元,增长3.3%。

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1.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7.4%,其中:工业投资下降20.9%,技改投资增长21.0%,房地产投资下降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7.6亿元,增长2.8%,其中:限上零售总额43.0亿元、增长3.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2亿元,增长2.6%;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8.1亿元,增长1.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30.0亿元,增长15.0%,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72.0亿元,增长21.2%;各项贷款余额732.7亿元,增长16.1%;工业用电量21.3亿千瓦时,下降5.0%。

二、农业实现稳定增长,粮食生产呈“三增长”

农业保持较高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79.9亿元,增长4.5%;完成增加值53.1亿元,增长4.4%,高出地区生产总值0.4个百分点。粮食实现增产丰收,全市粮食总产量39.68万吨,同比增长0.3%;播种面积113.22万亩,同比增加0.07万亩,亩均产量350.43公斤,同比增加0.81公斤,实现总产、面积、亩产“三增长”。畜牧业增长较快,畜牧业完成产值15.3亿元,增长12.8%,其中生猪出栏13.1万头,同比增长57.1%,肉鸡出栏1291万只,同比增长17.6%。渔业保持平稳增长,淡水渔产品4.4万吨,同比增长4.5%,其中虾蟹类产量2.7万吨,同比增长9.8%,占全部渔业产品60.4%,完成产值占全部渔业的70.6%。

三、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产业集聚不断增强

(一)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主引擎”作用突显

增速保持高位运行,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1.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自工业立市战略实施以来,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分别增长23.6%、18.3%。增量稳步增加,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较上年增加78.5亿元,增加量较上年提高12.7亿元,增加的幅度不断攀升,产值总量是2020年的1.56倍。工业贡献持续提高,全部工业占GDP比重达28.1%,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82.4%,贡献率较上年提高近一倍。

(二)企业数量持续提高,企业规模逐步壮大

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较上年多增16户,两年共增加44户;规上工业企业达168户,创历年来新高。亿元企业大幅增加,全市亿元以上规上工业企业48家,较上年增加4家;超50亿元超大企业1家,实现零的突破;超20亿元企业6家,较上年增加1家。大企业贡献有所提高,排名前十的企业实现产值较上年增加61.1亿元;占全部工业比重65.0%,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户均产值稳步提升,规上工业企业户均完成产值2.38亿元,较上年提高0.09亿元,增长4.1%。

(三)产业链持续扩容,产业集群不断集聚

产业链企业增加较快,五大产业链在统(规模以上)企业26家,较上年增加9家,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企业由上年的5家增加到14家。支柱效果逐步显露,五大产业链共完成规上工业产值增长62.6%,高出规上工业41.2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43.2%,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20.2个百分点,贡献率95.3%,较上年提高30.7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支柱作用明显。

四、投资项目不断增加,投资潜力稳步积蓄

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在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253个,较上年增加16个;其中本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20个,较上年增加10个。项目质量不断提高。全市5000万元以上项目15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分别较上年增加15、9个。技改力度不断加大,技改投资增长21.0,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68.9%,较上年提高23.9个百分点;技改投资项目76个,其中本年新增47个,分别较上年增加17、22个。

五、居民消费稳步回暖,消费市场平稳增长

消费市场总体回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7.6亿元,增长2.8%,较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升0.7、0.6个百分点,增速超合肥市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位列五县市第2位。四大行业增势较好,批零住餐四大行业的增速均超过合肥市平均增速,分别较合肥市平均水平高0.1、13.2、15.9、8.8个百分点,分别位列五县市第3、3、1、1位。升级类消费持续释放。限额以上单位汽车销售、智能手机、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可穿戴智能设备、计算机及配套产品等商品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零售额分别增长505.3%、110.8%、102.7%、45.1%和13.4%,高出全部限上零售额增速502.2、107.7、99.6、42、10.3个百分点。重点企业贡献提升,零售额5000万元以上企业12家,完成零售额30.6亿元,占限上零售额71.2%,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对限上零售额增长贡献率152.7%,较上年提高62.2个百分点。

六、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新型经济不断壮大

(一)新产业快速增长。两新产业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4.2%,总量远超“工业立市”三年倍增计划目标任务(14.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50.4%,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产业比重持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28.8%,较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9.6%,较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较“工业立市”行动开展以来提高23.3个百分点。

(二)传统产业稳步转型。传统产业比重下降。全市五大传统行业完成产值增长0.5%,低于全部规上工业20.9个百分点;占整个规上工业比重53.5%,较去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技术改造稳步加快,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1.0%,高出全部投资38.4个百分点。

(三)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发明专利不断增加,全市新增发明专利136件,较上年增加16件,增长13.3%。研发费用稳步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6.4亿元,增长13.3%,其中制造业研发费用占比96.6%。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库178家;培育省级、合肥市级工业企业技术中心各1家。成果转化不断加快,科技登记成果230项,全市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7项,较上年增加2项;技术合同交易额4.9亿元,较上年增长52.4%。

七、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一)新主体加速孕育。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02万户,新增注册资本总额89.3亿元,其中新登记企业2099户。截止2022年末,全市共有市场主体8.08万户,较上年增加0.48万户,增长6.3%,其中企业1.46万户,增长4.9%。

(二)“四上”企业数量不断壮大。截至2022年末,在统“四上”企业(不含服务业省平台企业)454家,较上年末增加6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8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05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企业145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6家,分别较上年增加27、27、7、5家。

(三)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年共招引工业项目25个,均为亿元以上项目,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9个;招引的25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中,有23个属于战新产业类项目,占比92.0%;全市围绕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力量,取得良好效果,共招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11个、电子信息项目4个。

八、财政收支运行平稳,金融信贷稳定增加

(一)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2亿元,增长2.6%,完成年度预算100.2%。税收收入完成19.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3.8%。全年公共预算支出68.1亿元,增长1.9%,完成全年预算100.7%。

(二)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达88.3%,较上年末提高0.9个百分点;存、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均超过百亿元,分别增加108.0、101.6亿元。从贷款用途看,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506.2亿元,较年初增加78.5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324.1亿元,较年初增加77.2亿元。

九、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保障力度不断加强

(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居民可支配收入38605元,增长6.4%,快于GDP增速2.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5456元,增长5.8%,高于合肥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位列五县市首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8228元,增长7.0%,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23、8653元。

(二)居民就业稳步提升。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1471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391人,占失业人员比重96.6%,较上年末提高7.6个百分点。

(三)民生支出保障有力。全年民生支出累计56.8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83.5%。分行业看,教育支出增长11.2%、社会保障和就业增长21.8%、卫生健康支出增长16.7%、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0.5%。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攻坚克难,顶住了疫情、旱情、经济下行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多重考验,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定增长,全市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和旺盛的发展活力。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经济体量仍然偏小,部分指标总量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不足。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更是“工业立市”三年倍增计划的收官之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以“工业立市”行动为总抓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奋力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Copyright©2010-2020 www.chxc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巢湖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皖ICP备07006050号-2

皖公网安备 34018102340269号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建议将电脑显示屏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投诉电话:0551-82310907 投诉E-mail:chsxcw@126.com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要闻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2022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
时间:2023-02-14 08:29:23来源:点击:449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推进“工业立市”发展战略,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 “六保”任务,全市经济承压稳增,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总体情况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48.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0%,增速较全国高1个百分点,较全省、合肥市高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3.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09.0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86.2亿元,增长3.3%。

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1.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7.4%,其中:工业投资下降20.9%,技改投资增长21.0%,房地产投资下降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7.6亿元,增长2.8%,其中:限上零售总额43.0亿元、增长3.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2亿元,增长2.6%;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8.1亿元,增长1.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30.0亿元,增长15.0%,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72.0亿元,增长21.2%;各项贷款余额732.7亿元,增长16.1%;工业用电量21.3亿千瓦时,下降5.0%。

二、农业实现稳定增长,粮食生产呈“三增长”

农业保持较高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79.9亿元,增长4.5%;完成增加值53.1亿元,增长4.4%,高出地区生产总值0.4个百分点。粮食实现增产丰收,全市粮食总产量39.68万吨,同比增长0.3%;播种面积113.22万亩,同比增加0.07万亩,亩均产量350.43公斤,同比增加0.81公斤,实现总产、面积、亩产“三增长”。畜牧业增长较快,畜牧业完成产值15.3亿元,增长12.8%,其中生猪出栏13.1万头,同比增长57.1%,肉鸡出栏1291万只,同比增长17.6%。渔业保持平稳增长,淡水渔产品4.4万吨,同比增长4.5%,其中虾蟹类产量2.7万吨,同比增长9.8%,占全部渔业产品60.4%,完成产值占全部渔业的70.6%。

三、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产业集聚不断增强

(一)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主引擎”作用突显

增速保持高位运行,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1.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自工业立市战略实施以来,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分别增长23.6%、18.3%。增量稳步增加,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较上年增加78.5亿元,增加量较上年提高12.7亿元,增加的幅度不断攀升,产值总量是2020年的1.56倍。工业贡献持续提高,全部工业占GDP比重达28.1%,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82.4%,贡献率较上年提高近一倍。

(二)企业数量持续提高,企业规模逐步壮大

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较上年多增16户,两年共增加44户;规上工业企业达168户,创历年来新高。亿元企业大幅增加,全市亿元以上规上工业企业48家,较上年增加4家;超50亿元超大企业1家,实现零的突破;超20亿元企业6家,较上年增加1家。大企业贡献有所提高,排名前十的企业实现产值较上年增加61.1亿元;占全部工业比重65.0%,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户均产值稳步提升,规上工业企业户均完成产值2.38亿元,较上年提高0.09亿元,增长4.1%。

(三)产业链持续扩容,产业集群不断集聚

产业链企业增加较快,五大产业链在统(规模以上)企业26家,较上年增加9家,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企业由上年的5家增加到14家。支柱效果逐步显露,五大产业链共完成规上工业产值增长62.6%,高出规上工业41.2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43.2%,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20.2个百分点,贡献率95.3%,较上年提高30.7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支柱作用明显。

四、投资项目不断增加,投资潜力稳步积蓄

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在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253个,较上年增加16个;其中本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20个,较上年增加10个。项目质量不断提高。全市5000万元以上项目15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分别较上年增加15、9个。技改力度不断加大,技改投资增长21.0,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68.9%,较上年提高23.9个百分点;技改投资项目76个,其中本年新增47个,分别较上年增加17、22个。

五、居民消费稳步回暖,消费市场平稳增长

消费市场总体回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7.6亿元,增长2.8%,较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升0.7、0.6个百分点,增速超合肥市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位列五县市第2位。四大行业增势较好,批零住餐四大行业的增速均超过合肥市平均增速,分别较合肥市平均水平高0.1、13.2、15.9、8.8个百分点,分别位列五县市第3、3、1、1位。升级类消费持续释放。限额以上单位汽车销售、智能手机、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可穿戴智能设备、计算机及配套产品等商品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零售额分别增长505.3%、110.8%、102.7%、45.1%和13.4%,高出全部限上零售额增速502.2、107.7、99.6、42、10.3个百分点。重点企业贡献提升,零售额5000万元以上企业12家,完成零售额30.6亿元,占限上零售额71.2%,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对限上零售额增长贡献率152.7%,较上年提高62.2个百分点。

六、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新型经济不断壮大

(一)新产业快速增长。两新产业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4.2%,总量远超“工业立市”三年倍增计划目标任务(14.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50.4%,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产业比重持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28.8%,较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9.6%,较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较“工业立市”行动开展以来提高23.3个百分点。

(二)传统产业稳步转型。传统产业比重下降。全市五大传统行业完成产值增长0.5%,低于全部规上工业20.9个百分点;占整个规上工业比重53.5%,较去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技术改造稳步加快,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1.0%,高出全部投资38.4个百分点。

(三)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发明专利不断增加,全市新增发明专利136件,较上年增加16件,增长13.3%。研发费用稳步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6.4亿元,增长13.3%,其中制造业研发费用占比96.6%。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库178家;培育省级、合肥市级工业企业技术中心各1家。成果转化不断加快,科技登记成果230项,全市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7项,较上年增加2项;技术合同交易额4.9亿元,较上年增长52.4%。

七、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一)新主体加速孕育。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02万户,新增注册资本总额89.3亿元,其中新登记企业2099户。截止2022年末,全市共有市场主体8.08万户,较上年增加0.48万户,增长6.3%,其中企业1.46万户,增长4.9%。

(二)“四上”企业数量不断壮大。截至2022年末,在统“四上”企业(不含服务业省平台企业)454家,较上年末增加6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8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05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企业145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6家,分别较上年增加27、27、7、5家。

(三)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年共招引工业项目25个,均为亿元以上项目,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9个;招引的25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中,有23个属于战新产业类项目,占比92.0%;全市围绕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力量,取得良好效果,共招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11个、电子信息项目4个。

八、财政收支运行平稳,金融信贷稳定增加

(一)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2亿元,增长2.6%,完成年度预算100.2%。税收收入完成19.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3.8%。全年公共预算支出68.1亿元,增长1.9%,完成全年预算100.7%。

(二)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达88.3%,较上年末提高0.9个百分点;存、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均超过百亿元,分别增加108.0、101.6亿元。从贷款用途看,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506.2亿元,较年初增加78.5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324.1亿元,较年初增加77.2亿元。

九、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保障力度不断加强

(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居民可支配收入38605元,增长6.4%,快于GDP增速2.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5456元,增长5.8%,高于合肥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位列五县市首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8228元,增长7.0%,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23、8653元。

(二)居民就业稳步提升。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1471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391人,占失业人员比重96.6%,较上年末提高7.6个百分点。

(三)民生支出保障有力。全年民生支出累计56.8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83.5%。分行业看,教育支出增长11.2%、社会保障和就业增长21.8%、卫生健康支出增长16.7%、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0.5%。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攻坚克难,顶住了疫情、旱情、经济下行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多重考验,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定增长,全市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和旺盛的发展活力。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经济体量仍然偏小,部分指标总量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不足。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更是“工业立市”三年倍增计划的收官之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以“工业立市”行动为总抓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奋力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