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巢湖
【新华网】“渔网小镇”不打鱼
时间:2022-11-11来源:点击:

初冬午后,阳光洒在湖面,微风拂过荡起粼粼波光,数只大雁在湖面盘旋,不时发出嘎嘎的叫声,似在寻找合适的落脚水域。11月,正是候鸟迁徙高峰期,费世杰升起无人机,拍下这样的生态美景,并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我乐于分享巢湖美景,也希望能唤起更多人守护这片山水。”费世杰说。

费世杰是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槐林镇的一名巢湖护鱼员。2020年,巢湖实施全域十年禁捕,靠打鱼为生的他跟随父亲交船上岸。从捕鱼到护鱼,转变的不只是身份,更是一种理念。

“巢湖是我们的‘母亲湖’,以前巢湖养育了我们,现在我们守护巢湖。”费世杰颇为自豪地指着临湖湿地一处草丛说,“禁捕近三年来,下网偷捕的明显少了,但仍有一些人伺机而动。我用无人机在这里发现过藏匿的偷捕工具。”费世杰把无人机用在护鱼工作中,开阔巡查视野的同时,也拍摄了不少巢湖美景。

槐林镇是全国重要的渔网生产基地。早在200多年前,这里的渔民就过着编织渔网、打鱼谋生的生活。“渔网小镇”依靠一张张网增加了沿湖百姓的收入,但随着巢湖过度捕捞愈演愈烈,渔网能捕到的鱼虾却越来越少。

在推进巢湖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渔网小镇”300余名渔民退捕上岸,不少人转向渔网加工生产。在整个巢湖流域,5600余人上岸,共同守护巢湖生态。

48岁的村民胡月平退捕后在家织网。记者来到她家时,未见其人,先闻堂屋内发出的机杼声。随着飞梭不停地跳动,渔网逐渐从一台约10米长的织网机中织出。“我一天能织约70张网,净赚200元左右,比起下湖打鱼要舒服不少。”胡月平说。

wKgEIGNtrG6AEq3GAADBVd0L2jk547.jpg

胡月平正在家中织网。新华社记者郭晨 摄

在槐林镇的不少村庄里,机器声不绝于耳,很多农户家成了渔网企业的加工点。大汪村党委书记汪青桃说:“渔网产业藏富于民,我们村人均年收入超过30000元。从临湖而渔到靠湖不吃湖,我们不仅让湖泊休养生息,也找到了村民致富的方向。”

曾经热闹的渔港被槐林湿地所代替。去年底,占地190公顷的槐林湿地建成。穿行其中,记者看到,近湖浅滩处,一群白鹭缩着脑袋静静立在水面,偶有声响,便振翅飞起;湿地内各式乔灌木错落搭配,环境优雅静谧。今年7月,包括槐林湿地在内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部建成,鱼翔浅底、百鸟翔集的生态美景复现。

wKgEIGNtrB2AVr1kAAf6r-Pw3F8602.png

一群鹤鹬从环巢湖湿地水面飞起。(新华社发)

吴诗锦正通过电话,与印度尼西亚客商沟通即将发货的渔网。大学毕业来到槐林创业的他将产业瞄准中高端市场,近期他已经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接触,准备投入资金研发渔线新材料,提升渔网性能。

随着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完成,包括槐林湿地在内的3个湿地的管护,成为安徽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吴玲玲的主要工作。“环境好了,来休闲度假的多了,每逢节假日,这里停满了私家车。我们正结合周边乡镇的乡村振兴工作打造消费新方式,让群众守着好山好水也有钱赚。”吴玲玲说。

槐林镇是合肥推进城湖共生的缩影。作为环湖而居的省会城市,合肥系统推进巢湖综合治理,采取生态补水、植被恢复、移民搬迁等措施,增强湿地生态功能。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合肥经济总量增长约3倍,但巢湖全湖平均水质由劣V类转为Ⅳ类,生物多样性也稳步恢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已达381种。

合肥市副市长何逢阳说:“未来,我们还将协调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推动产业发展理念和市民生活方式深层次变革,让城湖关系更加和谐,让市民享受更好的生态环境。”(新华社记者 水金辰 郭晨 屈彦)


Copyright©2010-2020 www.chxc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巢湖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皖ICP备07006050号-2

皖公网安备 34018102340269号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建议将电脑显示屏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投诉电话:0551-82310907 投诉E-mail:chsxcw@126.com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巢湖
媒体看巢湖
【新华网】“渔网小镇”不打鱼
时间:2022-11-11 10:13:00来源:点击:178

初冬午后,阳光洒在湖面,微风拂过荡起粼粼波光,数只大雁在湖面盘旋,不时发出嘎嘎的叫声,似在寻找合适的落脚水域。11月,正是候鸟迁徙高峰期,费世杰升起无人机,拍下这样的生态美景,并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我乐于分享巢湖美景,也希望能唤起更多人守护这片山水。”费世杰说。

费世杰是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槐林镇的一名巢湖护鱼员。2020年,巢湖实施全域十年禁捕,靠打鱼为生的他跟随父亲交船上岸。从捕鱼到护鱼,转变的不只是身份,更是一种理念。

“巢湖是我们的‘母亲湖’,以前巢湖养育了我们,现在我们守护巢湖。”费世杰颇为自豪地指着临湖湿地一处草丛说,“禁捕近三年来,下网偷捕的明显少了,但仍有一些人伺机而动。我用无人机在这里发现过藏匿的偷捕工具。”费世杰把无人机用在护鱼工作中,开阔巡查视野的同时,也拍摄了不少巢湖美景。

槐林镇是全国重要的渔网生产基地。早在200多年前,这里的渔民就过着编织渔网、打鱼谋生的生活。“渔网小镇”依靠一张张网增加了沿湖百姓的收入,但随着巢湖过度捕捞愈演愈烈,渔网能捕到的鱼虾却越来越少。

在推进巢湖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渔网小镇”300余名渔民退捕上岸,不少人转向渔网加工生产。在整个巢湖流域,5600余人上岸,共同守护巢湖生态。

48岁的村民胡月平退捕后在家织网。记者来到她家时,未见其人,先闻堂屋内发出的机杼声。随着飞梭不停地跳动,渔网逐渐从一台约10米长的织网机中织出。“我一天能织约70张网,净赚200元左右,比起下湖打鱼要舒服不少。”胡月平说。

wKgEIGNtrG6AEq3GAADBVd0L2jk547.jpg

胡月平正在家中织网。新华社记者郭晨 摄

在槐林镇的不少村庄里,机器声不绝于耳,很多农户家成了渔网企业的加工点。大汪村党委书记汪青桃说:“渔网产业藏富于民,我们村人均年收入超过30000元。从临湖而渔到靠湖不吃湖,我们不仅让湖泊休养生息,也找到了村民致富的方向。”

曾经热闹的渔港被槐林湿地所代替。去年底,占地190公顷的槐林湿地建成。穿行其中,记者看到,近湖浅滩处,一群白鹭缩着脑袋静静立在水面,偶有声响,便振翅飞起;湿地内各式乔灌木错落搭配,环境优雅静谧。今年7月,包括槐林湿地在内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部建成,鱼翔浅底、百鸟翔集的生态美景复现。

wKgEIGNtrB2AVr1kAAf6r-Pw3F8602.png

一群鹤鹬从环巢湖湿地水面飞起。(新华社发)

吴诗锦正通过电话,与印度尼西亚客商沟通即将发货的渔网。大学毕业来到槐林创业的他将产业瞄准中高端市场,近期他已经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接触,准备投入资金研发渔线新材料,提升渔网性能。

随着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完成,包括槐林湿地在内的3个湿地的管护,成为安徽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吴玲玲的主要工作。“环境好了,来休闲度假的多了,每逢节假日,这里停满了私家车。我们正结合周边乡镇的乡村振兴工作打造消费新方式,让群众守着好山好水也有钱赚。”吴玲玲说。

槐林镇是合肥推进城湖共生的缩影。作为环湖而居的省会城市,合肥系统推进巢湖综合治理,采取生态补水、植被恢复、移民搬迁等措施,增强湿地生态功能。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合肥经济总量增长约3倍,但巢湖全湖平均水质由劣V类转为Ⅳ类,生物多样性也稳步恢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已达381种。

合肥市副市长何逢阳说:“未来,我们还将协调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推动产业发展理念和市民生活方式深层次变革,让城湖关系更加和谐,让市民享受更好的生态环境。”(新华社记者 水金辰 郭晨 屈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