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北岸、鸡裕河入湖口东侧的西宋村,是巢湖市烔炀镇唐嘴村的一个自然村,曾经的渔民马爱程的家就在这个村。
1977年出生的马爱程,初中毕业后子承父业干起了打鱼的行当,且一干近30年,直到巢湖实施“禁捕”。
巢湖湖面风大光强,常年经受风吹日晒的马爱程皮肤黝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许多,他被渔民们称为“老马”。
马爱程的家是一栋两层小楼,那是前些年他和父亲用攒下来的钱盖起来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巢湖渔业资源尚未遭到严重破坏。”有时候开船出去,鱼都会往船上蹦!”马爱程说,那时,渔民年收入五六万元是普遍的,所以,他家的房子装修很精致。
马爱程说,以前,渔船安装的发动机马力不大,且只有一台,后来船多了,渔获逐渐减少。为了捕获更多的鱼,渔民不断提高发动机的马力,台数也在增加,船越跑越快,但鱼却越捕越小、越捕越少,难以见到以往的丰收场景了。“比如毛鱼季,以前能持续一个月,碰上鱼群,一天能捞上万斤。后来,顶多持续一星期,有时出去捕鱼,连柴油钱都赚不回来。”说起禁捕前的窘境,马爱程感慨良多。
和他一样,烔炀镇另外75户渔民同样面临这样的状况。
2019年7月起,巢湖流域率先开启为期10年的禁捕期。因为政府给予补偿,并为退捕渔民办理社保、代缴居民养老保险,烔炀镇退捕工作很顺利。马爱程和其他渔民一样,交出了钢制渔船,并领到10万元补偿金。今年2月,村镇推荐马爱程当上了护鱼员,他很快从捕鱼能手转型为护鱼标兵,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这份新工作对马爱程来说并不轻松,他每天要在月亮湾到唐嘴村的10余公里湖岸线上巡查。“保护巢湖渔业资源责任重大,马虎不得!”他说,自踏上新的工作岗位以来,不管是低温寒潮、刮风下雨,他每天都坚守岗位,认真巡查。
像马爱程一样,烔炀镇转型成功的渔民不少。“有的退捕后转而承包鱼塘养鱼虾,从捕鱼变身为养鱼;有的退捕后开起了农家乐,变捕鱼为做鱼餐……”马爱程说,烔炀镇的渔民“洗脚上岸”后,有很多人经政府牵线搭桥进了企业当了工人。
“保护巢湖,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把一个好的巢湖留给子孙后代,是我们的责任。”马爱程说。(许根宏 王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