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动态
乡镇动态
巢湖市烔炀镇:曙光村村民共治三台戏
时间:2021-01-28来源:点击:

曙光村,位于巢湖北岸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江淮古镇”烔炀镇西部,是安徽省森林村庄,放眼望去,丘陵山峦、绿阴成林,溪流淙淙、满目青翠,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建设过程中,村两委搭建平台,以村民为主角共商共治,唱响“村情村议”、“民事民谈”、“村产村清”三台戏。

村情村议找到致富路

挖掘具有地方传统特色“姚王小菜”腌制方法,注册商标,使其拥有合法销售的身份,发展壮大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建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鼓起群众的钱袋子,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曙光村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进行产业发展,打造村级集体经济新引擎,以增加群众收入为主攻方向。村民自治管理过程中,始终重视和珍惜村民们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发挥村里能人的专长和作用,保障老年群体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我们村地多人少,青壮年人都去外面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空巢老人与小孩子,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也只能在村庄周边种点蔬菜和在附近打点零工,维持生活。”71岁村民姚先胜说。

乡村振兴大家谈的课堂上,村两委将“一村一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的话题,摆上了老年学校大家谈的议事日程。

“我们姚王自然村位于尖山脚下,这里长年流淌着清冽甘甜的泉水,有百亩水面,泉水、渠流、水库滋养着一方热土。每年冬至前后,各家腌制的小菜,闻名四乡八里。”72岁姚先国说。

“对,我们家的小菜好吃,周边和外地人慕名前来,只为讨取一碟。能不能把我们的小菜做成像超市里的那样,能够卖钱?”王荣生老人接过话茬。

村两委进行村情村议和考察调研,一致认为曙光村水利条件较好,土地、泉水等没有污染,种植蔬菜劳动强度不大,适合村中留守老人种植和管理。2018年村自筹资金3万元,挖掘姚王自然村远近闻名、具有三百年腌制小菜的传统工艺,在下辖的姚王自然村,办起了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小菜加工厂。

“小菜加工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群众蔬菜的销售问题,还为留守老人、贫困户创造了20多人的就业机会,让贫困户真正嵌入到产业发展中,与产业发展同步受益。”村党委书记方巅说。2019年,姚王小菜又增加了三鲜酱、酱洋葱等几个品种,销售成品一万多斤,收入10万多元。今年又在姚王小菜品牌基础上开发了花生、葵花籽等坚果系列品种,让“姚王小菜”通过直播带货、旅游市场、商场超市、电商等渠道,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民事民谈开好故事会  

发挥曙光村红旗党代表工作室的功能作用,突出村党委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解决制约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顾小家不顾全局的思想观念。曙光村是巢湖市红旗党代表工作室,在民事民谈开好故事会的活动过程中,故事会的讲述人以一线党员干部、脱贫群众、乡贤能人等为主角,以亲身经历,讲述自己的酸甜苦辣、成功与喜悦,从百姓的视角,用百姓的语言,讲述百姓的故事。真人、真事、真心话,感染身边人、引领身边人,解决村民治理过程中的民生问题。

“尖山周自然村是我行政村也是我镇最西部的一个村庄,村内道路泥泞,车子只能停在村口,村里的环境秩序也是杂乱无章。”方巅首先打开话题。“是啊,我们早就有想法将我们村像周边村庄一样进行环境整治,美化家园。”村民李业平接着说道。

2020年7月17日傍晚时分,连绵阴雨终于暂时停下,在尖山周村李师傅家的大院里,一张方桌和数十条板凳,三十多位村民将院子围坐得满满当当,“曙光村民故事会”正在进行着。

“我们村现在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污水满地流、粪坑臭烘烘,刚才听了方书记的介绍,如果建设需要拆除,我家带头支持不要补偿,需要用工我家义务出力。”75岁村民周业强说。话音刚落,在座的各位纷纷表态全力支持。故事会上,脱贫户周世华讲述了他的脱贫经历。

曙光村民故事会,按照群众的需求分解成一张张卡片式的“小菜单”,把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和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用接地气的语言讲述给广大群众,提炼成功经验,发掘典型事迹,助力曙光村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和乡村振兴发展。

村产村清群众知家底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动多种产业经济体持续健康发展,示范带动,形成了千亩蔬菜种植基地和种养殖业家庭农场、果园经济,民宿、艺术村等文旅项目的合作开发框架协议。

曙光村是合肥市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先进村,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以来,村两委严格按照市镇要求,按照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总体要求,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符合村情民意、富有特色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道路。改变了过去村集体口袋账、多头账、糊涂账的现象,改变了群众村集体管理的不信任现象,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后,由股份经济合作社向股东发放股权证书。

清产核资群众知家底,查实了集体资产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实现了“底清账明”,清产核资让过去的“一锅粥”变成了现在的“一本账”。

村民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改革成果,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现在,村里经常有客商过来,看到这里青山绿水、人们安居乐业,都有投资建设的意向。近日,尖山脚下近百亩水面、100多亩的山林,原先是条块分割、权属不清、历史遗留等原因得不到整合利用,通过集体资产的回收和权属界定,整合的资源与一家公司洽谈民宿和艺术田园村建设项目的框架,已初步形成。

曙光村通过改革,村级组织架构呈现出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三驾马车”并行的新局面,村民手里的“红本本”变成了“红票票”。(曹永龙)


Copyright©2010-2020 www.chxc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巢湖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皖ICP备07006050号-2

皖公网安备 34018102340269号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建议将电脑显示屏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投诉电话:0551-82310907 投诉E-mail:chsxcw@126.com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动态
乡镇动态
巢湖市烔炀镇:曙光村村民共治三台戏
时间:2021-01-28 14:54:24来源:点击:318

曙光村,位于巢湖北岸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江淮古镇”烔炀镇西部,是安徽省森林村庄,放眼望去,丘陵山峦、绿阴成林,溪流淙淙、满目青翠,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建设过程中,村两委搭建平台,以村民为主角共商共治,唱响“村情村议”、“民事民谈”、“村产村清”三台戏。

村情村议找到致富路

挖掘具有地方传统特色“姚王小菜”腌制方法,注册商标,使其拥有合法销售的身份,发展壮大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建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鼓起群众的钱袋子,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曙光村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进行产业发展,打造村级集体经济新引擎,以增加群众收入为主攻方向。村民自治管理过程中,始终重视和珍惜村民们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发挥村里能人的专长和作用,保障老年群体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我们村地多人少,青壮年人都去外面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空巢老人与小孩子,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也只能在村庄周边种点蔬菜和在附近打点零工,维持生活。”71岁村民姚先胜说。

乡村振兴大家谈的课堂上,村两委将“一村一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的话题,摆上了老年学校大家谈的议事日程。

“我们姚王自然村位于尖山脚下,这里长年流淌着清冽甘甜的泉水,有百亩水面,泉水、渠流、水库滋养着一方热土。每年冬至前后,各家腌制的小菜,闻名四乡八里。”72岁姚先国说。

“对,我们家的小菜好吃,周边和外地人慕名前来,只为讨取一碟。能不能把我们的小菜做成像超市里的那样,能够卖钱?”王荣生老人接过话茬。

村两委进行村情村议和考察调研,一致认为曙光村水利条件较好,土地、泉水等没有污染,种植蔬菜劳动强度不大,适合村中留守老人种植和管理。2018年村自筹资金3万元,挖掘姚王自然村远近闻名、具有三百年腌制小菜的传统工艺,在下辖的姚王自然村,办起了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小菜加工厂。

“小菜加工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群众蔬菜的销售问题,还为留守老人、贫困户创造了20多人的就业机会,让贫困户真正嵌入到产业发展中,与产业发展同步受益。”村党委书记方巅说。2019年,姚王小菜又增加了三鲜酱、酱洋葱等几个品种,销售成品一万多斤,收入10万多元。今年又在姚王小菜品牌基础上开发了花生、葵花籽等坚果系列品种,让“姚王小菜”通过直播带货、旅游市场、商场超市、电商等渠道,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民事民谈开好故事会  

发挥曙光村红旗党代表工作室的功能作用,突出村党委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解决制约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顾小家不顾全局的思想观念。曙光村是巢湖市红旗党代表工作室,在民事民谈开好故事会的活动过程中,故事会的讲述人以一线党员干部、脱贫群众、乡贤能人等为主角,以亲身经历,讲述自己的酸甜苦辣、成功与喜悦,从百姓的视角,用百姓的语言,讲述百姓的故事。真人、真事、真心话,感染身边人、引领身边人,解决村民治理过程中的民生问题。

“尖山周自然村是我行政村也是我镇最西部的一个村庄,村内道路泥泞,车子只能停在村口,村里的环境秩序也是杂乱无章。”方巅首先打开话题。“是啊,我们早就有想法将我们村像周边村庄一样进行环境整治,美化家园。”村民李业平接着说道。

2020年7月17日傍晚时分,连绵阴雨终于暂时停下,在尖山周村李师傅家的大院里,一张方桌和数十条板凳,三十多位村民将院子围坐得满满当当,“曙光村民故事会”正在进行着。

“我们村现在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污水满地流、粪坑臭烘烘,刚才听了方书记的介绍,如果建设需要拆除,我家带头支持不要补偿,需要用工我家义务出力。”75岁村民周业强说。话音刚落,在座的各位纷纷表态全力支持。故事会上,脱贫户周世华讲述了他的脱贫经历。

曙光村民故事会,按照群众的需求分解成一张张卡片式的“小菜单”,把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和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用接地气的语言讲述给广大群众,提炼成功经验,发掘典型事迹,助力曙光村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和乡村振兴发展。

村产村清群众知家底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动多种产业经济体持续健康发展,示范带动,形成了千亩蔬菜种植基地和种养殖业家庭农场、果园经济,民宿、艺术村等文旅项目的合作开发框架协议。

曙光村是合肥市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先进村,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以来,村两委严格按照市镇要求,按照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总体要求,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符合村情民意、富有特色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道路。改变了过去村集体口袋账、多头账、糊涂账的现象,改变了群众村集体管理的不信任现象,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后,由股份经济合作社向股东发放股权证书。

清产核资群众知家底,查实了集体资产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实现了“底清账明”,清产核资让过去的“一锅粥”变成了现在的“一本账”。

村民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改革成果,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现在,村里经常有客商过来,看到这里青山绿水、人们安居乐业,都有投资建设的意向。近日,尖山脚下近百亩水面、100多亩的山林,原先是条块分割、权属不清、历史遗留等原因得不到整合利用,通过集体资产的回收和权属界定,整合的资源与一家公司洽谈民宿和艺术田园村建设项目的框架,已初步形成。

曙光村通过改革,村级组织架构呈现出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三驾马车”并行的新局面,村民手里的“红本本”变成了“红票票”。(曹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