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动态
乡镇动态
苏湾镇:身残志坚,幸福走进脱贫户们的家
时间:2020-12-29来源:点击:


放学铃声响起,人民路小学校门口旁一家“余华波小百货”里不一会儿聚集了一群叽叽喳喳背着书包的小朋友。“叔叔,我想买一盒水彩笔,美术老师布置了作业,画我和我的爸爸妈妈呢。”“叔叔,我想要一卷彩色胶带。”“叔叔,这个贴画好好看...”“好的,叔叔给你拿。”小店的老板余华波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他不慌不忙,一瘸一拐的站起身给小朋友们拿需要的东西,并颇有耐心得和小朋友交流,“你喜欢粉色的,还是黄色呢”。

1985年出生的余华波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手脚畸形,一家三口原先靠着老父亲余荣祥在外打零工勉强过日子,但就是这样的家庭现状,余华波没有自暴自弃。2014年一家三口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低保、残补、医疗等各项保障性帮扶措施令余华波感受到脱贫攻坚政策带来的温暖的同时,也在心里暗暗打定主意,要努力揭掉贫困的标签,尽早实现稳定脱贫。

他的心里自有一番规划,家庭和自身现状使得他没办法像正常人一样外出打工,以后能开个小店最好不过了。父亲在外打工,他帮衬着母亲平日里在村里干点简单的手工活和喂养家禽售卖,直到2016年,一家三口好不容易攒了点钱,经人介绍,在人民路小学门口旁租了这间不足70平的门面,月租金800元。母亲留在店里帮忙,小店售卖些文具用品,因为种类齐全、价格公道,人又和善有耐心,余华波的小百货店很快就被这些小学生们所接受,甚至有小朋友热情的称呼他为“波子叔”。小店的生意逐步走上正轨,婚姻也随之而来,2018年余华波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一家三口变成一家四口。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村里扶贫大讲堂上,周书记说要‘淡化贫困意识’,我受到很大的触动,觉得不能不能一昧依赖政府等靠要,自己要努力,”谈到开店初衷,余华波笑着说道,“村里还帮忙申请了补贴,我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意。”

身残志坚,在脱贫攻坚政策帮扶下,依靠自身的内生动力实现稳定脱贫的例子并不在少数,比如在苏湾镇司集街上还有一家。清晨张龙豆腐店前已排成一条长龙,张龙正忙着将过滤好的豆浆点卤。1992年出生的张龙先天性肢体二级残,曾经一度对未来毫无期盼,抱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想法终日在司集街上“混日子”。2015年张龙被纳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村干部们认为“扶贫要扶志”,轮番上门作思想工作,动员张龙参加扶贫大讲堂上听政策听事迹,积极帮助张龙申请各项政策,渐渐让张龙思想逐渐转变。此外,村干部也很关心张龙的生活,托人牵线搭桥,让张龙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朱倩倩,两人结了婚现在还有个可爱的小儿子,有了家庭,让张龙对生活更上心了,也更有奔头了。今年张龙打定主意,把自己家当成豆腐作坊做起了生意。每天天不亮,他便起床将泡发好的豆子沥水、然后研磨、点卤、慢炖等等一套流程,一方面因为店面在街上,人流量较多;另一方面周边顾客对张龙熟悉,豆腐质量也不错,张龙的豆腐作坊越做越火。“虽然现在我的收入并不高,但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路,感觉非常开心。”张龙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扶贫要“扶志”,更要给予残疾户更多关注,持续激发内生动力,提振残疾脱贫户们的精气神,变“输血”为“造血”,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共同叩响脱贫致富的小康门。

 

(苏湾镇 何玮)


Copyright©2010-2020 www.chxc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巢湖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皖ICP备07006050号-2

皖公网安备 34018102340269号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建议将电脑显示屏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投诉电话:0551-82310907 投诉E-mail:chsxcw@126.com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动态
乡镇动态
苏湾镇:身残志坚,幸福走进脱贫户们的家
时间:2020-12-29 11:14:34来源:点击:516


放学铃声响起,人民路小学校门口旁一家“余华波小百货”里不一会儿聚集了一群叽叽喳喳背着书包的小朋友。“叔叔,我想买一盒水彩笔,美术老师布置了作业,画我和我的爸爸妈妈呢。”“叔叔,我想要一卷彩色胶带。”“叔叔,这个贴画好好看...”“好的,叔叔给你拿。”小店的老板余华波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他不慌不忙,一瘸一拐的站起身给小朋友们拿需要的东西,并颇有耐心得和小朋友交流,“你喜欢粉色的,还是黄色呢”。

1985年出生的余华波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手脚畸形,一家三口原先靠着老父亲余荣祥在外打零工勉强过日子,但就是这样的家庭现状,余华波没有自暴自弃。2014年一家三口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低保、残补、医疗等各项保障性帮扶措施令余华波感受到脱贫攻坚政策带来的温暖的同时,也在心里暗暗打定主意,要努力揭掉贫困的标签,尽早实现稳定脱贫。

他的心里自有一番规划,家庭和自身现状使得他没办法像正常人一样外出打工,以后能开个小店最好不过了。父亲在外打工,他帮衬着母亲平日里在村里干点简单的手工活和喂养家禽售卖,直到2016年,一家三口好不容易攒了点钱,经人介绍,在人民路小学门口旁租了这间不足70平的门面,月租金800元。母亲留在店里帮忙,小店售卖些文具用品,因为种类齐全、价格公道,人又和善有耐心,余华波的小百货店很快就被这些小学生们所接受,甚至有小朋友热情的称呼他为“波子叔”。小店的生意逐步走上正轨,婚姻也随之而来,2018年余华波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一家三口变成一家四口。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村里扶贫大讲堂上,周书记说要‘淡化贫困意识’,我受到很大的触动,觉得不能不能一昧依赖政府等靠要,自己要努力,”谈到开店初衷,余华波笑着说道,“村里还帮忙申请了补贴,我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意。”

身残志坚,在脱贫攻坚政策帮扶下,依靠自身的内生动力实现稳定脱贫的例子并不在少数,比如在苏湾镇司集街上还有一家。清晨张龙豆腐店前已排成一条长龙,张龙正忙着将过滤好的豆浆点卤。1992年出生的张龙先天性肢体二级残,曾经一度对未来毫无期盼,抱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想法终日在司集街上“混日子”。2015年张龙被纳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村干部们认为“扶贫要扶志”,轮番上门作思想工作,动员张龙参加扶贫大讲堂上听政策听事迹,积极帮助张龙申请各项政策,渐渐让张龙思想逐渐转变。此外,村干部也很关心张龙的生活,托人牵线搭桥,让张龙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朱倩倩,两人结了婚现在还有个可爱的小儿子,有了家庭,让张龙对生活更上心了,也更有奔头了。今年张龙打定主意,把自己家当成豆腐作坊做起了生意。每天天不亮,他便起床将泡发好的豆子沥水、然后研磨、点卤、慢炖等等一套流程,一方面因为店面在街上,人流量较多;另一方面周边顾客对张龙熟悉,豆腐质量也不错,张龙的豆腐作坊越做越火。“虽然现在我的收入并不高,但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路,感觉非常开心。”张龙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扶贫要“扶志”,更要给予残疾户更多关注,持续激发内生动力,提振残疾脱贫户们的精气神,变“输血”为“造血”,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共同叩响脱贫致富的小康门。

 

(苏湾镇 何玮)